跳至主要內容

新聞公報

登革熱的預防和控制工作

二零一五年四月二十日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總監梁挺雄醫生今日(四月二十日)上午到深圳出席「廣東省和深圳市與香港特別行政區傳染病防治工作座談會」,討論今年登革熱和其他急性傳染病的預防和控制工作。

梁挺雄醫生亦在會上分享香港的冬季流感季節以甲型(H 3 N 2)為主的最新流行病學經驗。會上重申在控制傳染病方面加強交流合作,並就個案通報繼續緊密聯繫。

梁挺雄醫生下午返港後說:「鄰近地區的登革熱活躍程度一直高企,包括東南亞多個港人熱門旅遊地點。在本港,長時間的較暖天氣有利蚊的繁殖和活躍程度。鑑於國際旅遊頻繁,加上白紋伊蚊在本地普遍存在,香港出現更多外地傳入個案甚至本地傳播的風險因而增加。」

他解釋:「登革熱病毒有4種不同的血清型。首次感染某種血清型,病情一般較輕,但若隨後感染其他血清型,則較易出現嚴重併發症,即登革出血熱。登革出血熱的病情比較嚴重,可導致死亡。如沒有適當治療,登革出血熱的死亡率可超過2 0 %。」

鄰近地區和本地流行病學

在東南亞地區,截至二零一五年四月中旬,馬來西亞今年錄得3 0 8 9 0宗登革熱個案,菲律賓1 6 3 2 8宗,泰國7 2 8 1宗及新加坡2 4 4 5宗。鄰近地區方面,台灣有1 6 3宗,廣東2 4宗,澳門1宗及日本6 1宗。

回顧二零一四年,廣東和台灣的登革熱個案明顯上升,分別由二零一三年2 8 9 4宗增至二零一四年4 5 1 8 9宗(1 5 . 6倍),以及同期由8 6 0宗增至1 5 7 3 2宗(1 8 . 3倍)。在廣東,累積個案數目由二零一四年九月十一日的2 1 7 5宗,增至截至二零一四年十二月十四日一星期的4 5 1 7 1宗,主要發生於廣州。台灣當地9 8 %的個案為本地個案,大部分來自高雄。

在香港,截至二零一五年四月十六日,今年確診共2 3宗登革熱個案,全屬外地傳入,包括菲律賓(6宗)、印尼(4宗)及馬來西亞(3宗)。二零一四年共有3宗本地及1 0 8宗外地傳入個案。二零一三年有1 0 3宗個案,全屬外地傳入。二零一四年錄得3宗本地登革熱個案前,本港曾於二零一零年錄得4宗本地個案,而過去1 0年香港沒有出現死亡個案。

準備雨季來臨

梁挺雄醫生表示:「我們十分關注去年3宗本地個案,並已根據傳病媒介疾病科學委員會去年十二月的建議,加強醫護人員及早診斷登革熱的意識,以及加強公眾防蚊教育。踏入雨季,我們一直與食物環境衞生署(食環署)與醫院管理局緊密合作,為一旦登革熱個案大幅增加和出現本地爆發個案制訂應變計劃。」

衞生防護中心呼籲市民提高警覺,持續採取預防措施。署方已加強有關登革熱的公眾教育,包括在更多渠道播放政府宣傳短片和聲帶,如私家診所和屋苑;派發健康教材至區議會、各區健康城市、公私營屋苑、學校及其他持份者;以及增設「登革熱專頁」,並於衞生防護中心首頁顯示。衞生防護中心亦自去年十月起,公布每星期的登革熱個案最新數字。

梁挺雄醫生補充:「根據世界衞生組織的資料,雖然個別登革熱候選疫苗正進行人體臨床測試,但至今仍沒有預防登革熱的疫苗,或獲任何藥物監管當局註冊的疫苗。故此,不論在本地或外遊期間,時刻注意環境衞生,以及採取防蚊和個人保護措施是預防登革熱的最有效方法。」

免被蚊叮

外遊人士應於出發前,了解目的地的登革熱風險,並採取以下預防措施:

  • 穿著寬鬆、淺色的長袖上衣及長褲,並於外露的皮膚及衣服塗上含避蚊胺成分的昆蟲驅避劑;
  • 在戶外,避免使用有香味的化妝品或護膚品,並按指示重複使用昆蟲驅避劑;
  • 出發前最少6星期,應徵詢醫生的意見,並採取額外的預防措施,免被蚊叮;及
  • 外遊期間,如到流行地區的郊外旅行,應帶備便攜式蚊帳,並在蚊帳上使用殺蟲劑氯菊酯。切勿將氯菊酯塗在皮膚上。

登革熱的潛伏期為3至1 4日不等,通常為4至7日。任何人在外遊返港後若感到不適,應盡快求醫,並將行程細節告知醫生。

杜絕蚊蟲滋生

市民亦應防止積水,並保持良好的環境衞生:

  • 每星期為花瓶換水一次;
  • 每星期清理花盆底下的積水;
  • 緊蓋貯水器皿;
  • 確保冷氣機底盤沒有積水;
  • 把用完的罐及瓶放入有蓋的垃圾桶;及
  • 妥善存放食物及處理垃圾。

市民可參閱以下專題網頁,了解詳情: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總監梁挺雄醫生(左一)今日(四月二十日)到深圳出席「廣東省和深圳市與香港特別行政區傳染病防治工作座談會」,討論登革熱的預防和控制工作與香港冬季流感季節的最新流行病學經驗。

二零一五年四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