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新聞公報

加強市民了解有助推廣器官捐贈

二零一五年十一月二十日

衞生署進行的焦點小組研究發現,市民的傳統思想、家人因素及對器官捐贈的一些誤解和憂慮,令他們對捐贈器官有所保留。然而,加強市民對器官捐贈的了解,有助釋除他們的疑慮和加強死後捐贈的意欲。

衞生署助理署長(健康促進)馮宇琪醫生今日(十一月二十日)與醫院管理局在推廣器官捐贈的聯合記者會上,闡述焦點小組研究的重點結果。

她說:「『中央器官捐贈登記名冊』今年已踏入七周年。截至今年十月三十一日,該名冊的登記總人數已超過十七萬九千。而截至十月三十一日,『中央器官捐贈登記名冊』今年的新登記數字為二萬零四百六十一,該名冊的每年新登記數字自二零一三年起呈下跌趨勢。」

馮宇琪醫生指出,根據衞生署於二零一三年進行的行為風險因素調查,不願意捐贈人士的比率由二零一一年的8 . 8 %顯著增加至二零一三年的1 7 . 5 %。因應名冊登記數字的下跌趨勢及行為風險因素調查的結果,衞生署於今年四月進行了焦點小組研究,以進一步了解市民對器官捐贈的看法。

有關研究結果顯示願意捐贈人士對器官捐贈的主要看法包括可幫助有需要人士、離世後器官留下來並無用途、媒體報導有正面影響,對器官捐贈的認知增加,以及心態隨年紀增長有所改變。

至於不願意或未決定是否願意捐贈人士的看法則涉及個人和家人因素,包括傳統思想認為離世後要保留全屍、家人反對、年紀太輕認為情況不切身,以及年紀太大認為不合適捐贈。

此外,他們對器官移植的過程(不清楚移植的流程、擔心手術不成功會浪費器官、擔心醫生不盡力救治,以及儀容受損)和「中央器官捐贈登記名冊」(擔心資料保安問題及不清楚名冊運作)有所疑慮。

馮宇琪醫生說:「研究結果亦顯示,如家人在生前曾表達身故後欲捐贈器官的意願,大部分受訪者均會在家人離世後依從其意願;即使自己不願意捐贈器官的受訪者亦多會依從家人的意願。但如果家人從沒有清楚表明意願,受訪者則傾向根據自己的意願為家人作出決定。」

馮宇琪醫生表示,加強宣傳推廣有助市民明白器官捐贈可如何幫助有需要人士,並減少市民的誤解和憂慮。此外,市民亦應該把握契機跟家人討論,例如在收看有關捐贈器官的新聞、廣告或電視節目時向家人表達意願,讓家人可以幫助達成離世後幫助他人的心願。

馮宇琪醫生強調:「『中央器官捐贈登記名冊』系統內所有資料均視作個人資料,並絕對保密。有關資料只供獲受權人士查閱,市民無需擔心個人資料會外洩。」

醫院管理局(醫管局)總行政經理(聯網運作)鍾健禮醫生亦在記者會上講解了醫管局的遺體器官捐贈及移植服務網絡、捐獻器官訂定的分配原則,以及移植服務成功率。

鍾健禮醫生說:「為配合推廣器官捐贈,醫管局已於二零一五/一六年度增加兩名器官捐贈聯絡主任,令聯絡主任的人數增加至九人。器官捐贈工作需要衞生署及其他關心器官捐贈的社區和專業團體等不同專業夥伴的通力合作,群策群力以團隊推廣器官捐贈的風氣,器官捐贈聯絡主任會在當中擔任一個支援、協調和統籌的角色。」

醫管局器官捐贈聯絡主任張淑雯亦介紹了聯絡主任在向家人解釋器官捐贈的過程中,如何利用「中央器官捐贈登記名冊」了解潛在捐贈者曾否登記捐贈意願,協助家人作出捐贈決定。

此外,有親人曾經簽署器官捐贈卡的家人分享了捐贈經歷;而受贈者亦感謝捐贈者的大愛。他們都一同呼籲更多市民登記器官捐贈意願,讓更多有需要人士得到重生的機會。

市民如欲取得更多有關器官捐贈的資訊,請瀏覽衞生署的「器官捐贈」專題網頁( www.organdonation.gov.hk )。此外,衞生署亦建立了「器官捐贈在香港Organ Donation@HK」Facebook專頁( www.facebook.com/organdonationhk ),歡迎市民「讚好」及分享該專頁,並追蹤最新資訊。

衞生署助理署長(健康促進)馮宇琪醫生(右二)、醫院管理局總行政經理(聯網運作)鍾健禮醫生(左一)與醫院管理局器官捐贈聯絡主任張淑雯(右一)今日(十一月二十日)在記者會上講解市民對器官捐贈的看法及本港器官移植服務現況。此外,器官捐贈者的家人(中)及器官受贈者(左二)亦在記者會分享經歷。

二零一五年十一月二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