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新聞公報

政府公布「中東呼吸綜合症應變計劃」

二零一四年六月十二日

政府今日(六月十二日)公布「中東呼吸綜合症應變計劃」,該應變計劃闡述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為應付中東呼吸綜合症一旦爆發而擬定的準備工作和應變計劃。該應變計劃主要以二零一二年公布的「流感大流行應變計劃」的框架作藍本。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發言人表示:「政府一直致力加強對中東呼吸綜合症可能引致的風險作出應變。」

發言人解釋:「『中東呼吸綜合症應變計劃』繼續秉持減低人類感染風險、及早識別、迅速治療和控制,以及適時通報風險等原則。」

「中東呼吸綜合症應變計劃」採納與「流感大流行應變計劃(2 0 1 2)」一致的三級應變級別(即戒備、嚴重及緊急)。「中東呼吸綜合症應變計劃」亦包括完善的應變措施、清晰的指揮架構,以及啟動與解除每個應變級別的機制。

參考目前的流行病學情況,「中東呼吸綜合症應變計劃」下的戒備應變級別現正啟動。該應變計劃已上載衞生防護中心中東呼吸綜合症專頁( www.chp.gov.hk/tc/view_content/26511.html )。

首宗人類感染中東呼吸綜合症個案於二零一二年九月於海外經化驗確診。世界衞生組織(世衞)至今接獲全球通報6 8 4宗中東呼吸綜合症確診個案,其中2 0 4宗死亡,而死亡率約為3 0 %。

世衞公布的個案當中,6 6 3宗(9 6 . 9 %)於中東地區確診,包括沙特阿拉伯王國(5 7 0宗)、阿拉伯聯合酋長國(6 6宗)、約旦(1 1宗)、卡塔爾(7宗)、科威特(3宗)、伊朗(2宗)、阿曼(2宗)、黎巴嫩(1宗)及也門(1宗)。其餘2 1宗由中東以外地區通報的個案分別來自歐洲,包括英國(4宗)、法國(2宗)、德國(2宗)、荷蘭(2宗)、希臘(1宗)和意大利(1宗);非洲北部,包括突尼斯(3宗)、阿爾及利亞(2宗)和埃及(1宗);亞洲的馬來西亞(1宗)以及北美洲的美國(2宗),全部均與中東地區有關,包括最近曾到訪該區,或曾接觸於該區感染中東呼吸綜合症的病人。

根據世衞已公布詳細資料的2 9 5宗確診個案的分析顯示,7 0 . 4 %的病人為男性,年齡介乎2歲至9 4歲,中位數是5 0歲。雖然中年及老年男性病人比率較高,但所有年齡組別的人士都受影響。此外,2 1 9名病人(7 4 . 2 %)出現相對較嚴重的疾病,例如肺炎,而2 9人(9 . 8 %)則出現輕微疾病,例如流感樣疾病,其餘4 7人(1 6 . 0 %)據報沒有出現病徵。值得注意的是,有1 5 6宗個案(5 2 . 9 %)已知有慢性疾病。同時患有其他長期病患的病人若感染中東呼吸綜合症,出現嚴重疾病的風險較高。

近期的科學研究支持駱駝屬人類感染中東呼吸綜合症冠狀病毒主要來源的分析。涉及家人、病人及醫護人員的個案顯示,該病毒似乎從受感染人士透過密切接觸而傳播其他人。然而,至今沒有證據顯示病毒於社區出現持續人傳人的情況。目前沒有可供應對中東呼吸綜合症的疫苗,病人主要接受支援性治療,現時亦沒有有效針對中東呼吸綜合症抗病毒治療的建議。

發言人補充:「鑑於暑假臨近,我們強烈建議營辦中東團的旅行社,不應安排旅客騎駱駝,或參與接觸駱駝的活動,以免增加感染風險。此外,旅客在外遊期間應避免到訪農場、農莊或有駱駝的市場,旅程中亦應避免接觸動物(特別是駱駝)、雀鳥、家禽或病人。」

從中東地區返港並出現呼吸道病徵的旅客,應佩戴口罩及求醫,並向醫生報告旅遊紀錄。醫護人員應為他們進行中東呼吸綜合症冠狀病毒測試。在可行情況下,應化驗病人的下呼吸道樣本。若臨床及流行病學特徵與中東呼吸綜合症非常相似,則應反覆化驗。

衞生防護中心提醒外遊市民,注意個人、食物及環境衞生:

  • 避免到訪農場、農莊或有駱駝的市場;
  • 旅程中避免接觸動物(特別是駱駝)、雀鳥、家禽或病人;
  • 一旦到訪農場或農莊,接觸動物前後均應經常洗手;
  • 不應飲用或食用未經處理或未經煮熟的動物產品(包括鮮奶和肉類),或可能被動物分泌物、排泄物(例如尿液)或產品染污的食物,除非經已煮熟、洗淨或妥為去皮;
  • 若感到不適,應立即求醫;
  • 避免到中東呼吸綜合症病人入住的醫護環境;
  • 觸摸眼、鼻及口前,打噴嚏、咳嗽或清潔鼻子後均應洗手;及
  • 進食或處理食物前、如廁後洗手。

市民可參閱衞生署旅遊健康服務網頁( www.travelhealth.gov.hk/tc_chi/popup/popup.html )或世衞最新消息( www.who.int/csr/don/archive/disease/coronavirus_infections/zh/ ),以取得更多資料及旅遊建議。

接待團友到外地旅遊的領隊及導遊應參閱衞生防護中心就應對中東呼吸綜合症的健康須知( www.chp.gov.hk/tc/view_content/26551.html )。

二零一四年六月十二日